先人创办教育开先河 后人捐赠手稿成义举
——记潜山中学创办人首任校长朱鸿磐先生手稿捐赠仪式
临近冬阳送暖的十一月二日上午,潜山中学行政会议室举行了一个既隆重又简朴的捐赠珍贵手稿仪式。
在“潜山中学创办人,首任校长朱鸿磐先生手稿捐赠仪式”的醒目横幅下,潜山县地方税务局退休干部朱梦征先生把爷爷遗作《志异新编》、《随缘录》、《吉光片羽》、《拾腋成裘》、《星甫笔记》共五本手稿捐赠给潜山中学收藏。
史料记载,朱公鸿磐,字裁成,又字柱卿,别号也曾,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卒于民国十年(1921),潜山岭头乡蓟河村人,清光绪廿年(1894)甲午科中举,光绪三十二年(1906)拣选知县,吏部引荐,分发至四川省布政司库大使,曾出使新疆各地。后自蜀中归乡,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任潜山县立高等小学堂之长,民国元年(1912)任潜山县议会议长,民国六年(1917)任潜山县财政局局长,民国七年(1918)任潜山县教育委员会会长。民国第一届国会,被选为众议院候补议员(未到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宣统二年(1910)由四方士绅之呼吁与顿促,潜山县立中等学堂始得创办,朱鸿磐先生公推为创办人并兼任堂长。
朱鸿磐先生博学多才,民国八年(1919)参与潜山县志编辑工作,经学尤为究心,刊潜山县南门张必刚经学四册约九万言。并潜心医学,以高超医术治病济世。任潜山中等学堂堂长曾慨然陈词:“吾潜本皖旧治,唐宋以前,素称人文荟萃,即以今世论,以诸生而与高等普通文官考试者,亦多获选,斯因学界大放光明之舍,亦一时英俊力图上进使然”。办学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将由旧考棚改建的校舍,整饰一新。将招收的学生数十人按文实分科学习,力请名师授课,管理有法,教导有方,学校声誉鹊起。故后人为其立传赞曰:“柱卿与世无争,与物无忤,望之而蔼蔼可亲,乃观其行事,亦以方正,不为苟同。斯亦居浊世泥而不滓者,吾于柱卿氏,恍然见柳下季之遗型焉”。
此时朱鸿磐先生后人捐赠给潜山中学的五本手稿系上等光联纸上的手抄稿,毛笔正楷直书,字迹秀丽端庄,一丝不苟,虔诚矜持,约十五万余字。翻阅中,景仰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其中《志异新编》是一本记录清政府于咸丰年间开发西北边疆的历史性著作,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手稿中记录的清代学者袁枚、郑板桥等人的诗文,对研究清代文学大有禆益。还记有的太平天国战事及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政局,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参考价值。特别值得提及的手稿中所记录的皖江流风,古皖遗韵,对研究古皖文化具有极大价值。
朱鸿磐先生之孙朱梦征先生珍藏这批手抄稿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精心保存,无有损毁。得知潜山中学临近百年喜庆之际在编写校史,即拿出无偿捐赠给潜山县创办的这所(安庆范围内第三所、潜山县第一所)中学。对此,潜山县委宣传部、教育局、潜山中学极为重视,积极筹备和主办了这次捐赠仪式。在这次捐赠仪式中,朱梦征先生亲手将五本手抄稿郑重地转交给潜山中学校长手中,并简短讲话。潜山中学校长代表学校怀着深深的崇敬感激心情,向朱先生回赠了捐赠荣誉证书和几本由著名史学专家撰写的历史著作。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无私奉献,收获希望。潜山县委宣传部、教育局领导以及潜山中学校长分别就朱先生的义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朱鸿磐先生亲手创办潜山中学,为潜山县中学教育开创先河,对潜山教育事业的贡献及其治学、道德精神表示敬佩和景仰。对朱梦征先生亲手将其先祖遗留下的五本极其珍贵手抄稿捐赠给潜山中学的义举,表示衷心感谢。
这五本手抄稿以新的史料表明“潜为皖之本、潜为皖之源”。更以无可辩驳的历史实事证明潜山中学乃是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的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济济的中学教育名校。
潜山县委宣传部、教育局领导在讲话中还勉励潜山中学师生发扬其创办者的遗风和朱氏后人的爱教、助教、兴教的精神,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此次捐献活动为契机,以喜迎本校百年华诞为动力,团结一心,把创建省级示范中学,筹备百年校庆,校史编写三方面工作统一起来,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捐赠仪式结束前,众人对在展示台上整齐有序摆放的朱鸿磐先生遗像和手抄稿进行了瞻仰。
撰稿 汪焰春